河北唐山丰南区探索的农村粪污全域一体化处理模式,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改厕后粪污处理的大难题,实现循环利用、生态改善
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粪污收集站开展集中收集作业
2017年中央推动新一轮“厕所革命”以来,农村改厕成为改善民生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。但是,厕所革命进行的彻不彻底,配套问题怎么解决,粪污怎么处理等,这一系列难题解决了,才能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。
为从根本上解决改厕后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探索实施了农村粪污全域一体化处理模式,建立了“专业收集、定点存储、集中处理、循环利用、全程监管”的农村厕所长效闭环管护机制,全区所有村庄实现粪污集中处理市场化运营和资源化利用,将“厕所革命”做成了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。
政府支持 市场化运作
丰南区是唐山市的一个人口大区,全区15个乡镇444个村,现有农户120228户,其中常住户109729户。
近年来,丰南区把改造提升农村厕所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加速推进,目前累计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00352座、农户自改卫生厕所10631座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%,处于全市领先。据估算,全区农村年产粪污多达30万吨。
厕所改造了,随之而来的粪污无处及时集中处理又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。
于是,受市场需求驱动,社会上自发形成了许多粪污清掏队伍,最高时曾达120支,但他们多数无驾照、无行驶证、无车辆保险,存在极大安全隐患。
初期,清掏人员是将粪污进行堆肥还田,对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;可是,随着清掏队伍不断扩大,粪污收集量逐渐增多,便出现了清掏不及时、随意涨价的现象,更严重的是乱倾倒问题愈演愈烈,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。
对此,丰南区委、区政府形成了一套可行性方案,要下大力度解决此问题。
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,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合理化布局。丰南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,在全区15个乡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确定了7家有资质的物业公司,各物业公司按国家规定的农村粪污清掏车标准新购置了25辆车,来开展农村粪污清掏服务。同时,还建立了“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督查”的制度体系。
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余万元资金作为奖补,另外由农户各自承担不超过每次单瓮20元的清掏服务费,这一价格低廉、操作规范、处理及时的模式,赢得了群众认可,使村容村貌、生态环境大幅度提升。
丰南区以就地就近处置、源头控污减排为原则,切实解决农村厕所粪污处置难、利用难问题。投资1200余万元,在全区15个乡镇建设了19个容积300—1200立方米不等的乡镇粪污收集站,其有效使用期限达20年。
具体流程是,由清掏服务车辆将农户粪污集中运送至收集站内,各乡镇安排专人对收集站进行管理,物业公司派专职人员负责收集站的日常维护,卫生整洁,定期设备检修、保养。全程建立粪污收运台账,做记录,为辖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。
收集后怎么处理,丰南区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,对对全区农村粪污进行集中处理特许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,成功吸引唐山新好环保科技公司。今年3月,该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60亩的区级农村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,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。
据介绍,集中处理中心采用“预处理+14000方全混式厌氧发酵+9万方储存池”主体工艺,厌氧所产生沼气净化后提纯并压缩天然气,进行能源回收,沼渣、沼液进行固液分离,经处理后产出有机肥料及水肥,年处理规模30万吨。在处理方面,政府给予每吨60元补贴,实现了政府小投入产生大效益。
循环利用,变粪为宝。经过粪污集中处理,每年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约300万立方米,生产有机肥约2万吨、液态沼肥约30万立方米,正好用于该公司打造的7500亩标准化有机农业园内,一并解决了配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,以及土壤改良,既增强土地肥力,还改善盐碱情况,同步实现园区绿色农业、生态农业、有机农业发展方向。
为了杜绝运送过程中发生随意倾倒粪污现象,政府投资140万建成了智能监管服务平台,平台设立在粪污集中处理中心,公司由专业人员进行监管,对全区吸粪及运输车辆进行编号,加装定位系统,划分有效经营区域,实施监督。
在全区19个粪污收集站安装视频监视,储粪池加装液位报警系统,实时监控液面高度;在中心生产区安装高清红外探头及空气、水质监测设备,监督生产运行情况,彻底杜绝二次污染。
同样,将全区农户的基础信息存储到平台,利用手机APP及微信公众号等,受理农户清掏预约、报修、投诉建议等事项,形成农村户厕维修大数据,百姓2小时内即可享受便捷服务。智能监管服务平台对农村粪污一体化处理实施了全时、全域、全程监管,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。
整个处理模式一体联动、闭合循环,实现了农民、企业、政府三方多赢,成功破解了农村改厕过程中融资、运营、利用、监管四大难题。
为了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好办实,目前,丰南区正以需求和效果为导向,积极推进畜禽粪污、农村生活污水与农村厕污一体化集中处理,使村庄更加生态宜居,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,为乡村振兴助力。
(中国改革报 兰云、厕所之声等)